年轻工程师小A使用传统工艺和建材成功地盖了一座100层高楼,美观结实,保用100年。他满怀欣喜地把盖楼经验写成一篇论文,投到各个核心期刊,都被拒,理由是没有创新,最后发表在非核心刊《山东楼房学刊》。
老助工老B找到一张盖楼图纸,连抄带改写出三篇论文,发表在《楼房建筑与经济》,成功评上工程师职称。
工程师C用外国最新技术盖了个样板房,发表在《现代楼房建筑技术》。
工程师D盖楼时遇到一些实际困难,成功解决后发论文在《楼房建筑工作》。
大学教授E针对高校特点建了一座楼房,发表在《大学楼房学报》。
楼房理论家F经过长考,拿出一篇《楼房建筑的哲学建构与解构》,发表在《中国楼房学报》,引起轰动。
数学教授G在《数学学报》上难以发文,经过理论计算,提出一种楼房建筑模型,实验证明可以提高3%的承重,轻松发表在《建筑学报》。
楼房大牛H、I、J以“互联网+时代的楼房建筑”、“大数据视角下的楼房建筑”、“基于云计算的楼房建筑”等为题,成功申请到国家基金。
楼房巨牛K的“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楼房建筑”则申请到国家基金重大项目。
